秋娘不会伸这个手,活夜叉却怕俞婆子往后还动这个念头,真个卖了秋娘,家里便不能不管了,揪了俞婆子一把头发,差点儿把她从c黄上拖下来,啐了她一口:“长嫂如母,你要是敢动这个念头,我活撕了你,外头病的痛的这许多,死了人还有谁管。”
俞婆子的气焰一下子低下来,到这会儿还认清楚,她一身病痛,没了秋娘只有等死的,反倒说起了软话,对着秋娘哭出一担泪来,口口声声都是怕喜子没人养活,秋娘真有了前程,总不会不顾儿子的死活。
俞婆子哭着认了错,她是婆婆,村里又有这许多和稀泥的,不和稀泥也没法子,便是平安时节也没人肯出这个主意,主持公道说得容易,谁家说了谁家就得管,哪家还有余粮能多照应一口人?
秋娘把土地庙收拾了,许多人住在里头,再后来又住在祠堂里,到底不是久处之法,眼巴巴盼着石头就是不回来,同乡有跑船的便道:“石头在外头发达啦,你们还不赶紧寻他去。”
俞婆子一听儿子发了,喜得合不拢嘴,手上这点子余钱,田是耕种不起了,房子也没了,除了去找一找儿子,两个女人就想不到旁的出路,就这么带着孩子上了路。
那同乡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的,连置了屋子都说出来了,还道要来接她们过好日子去,两人都认了真,按着他说的地方去找,把石桂给的银子全带上了。
来来往往总有人传信回来,先还说看见秋娘俞婆子,后来便再没听见消息了,白大娘怕伤了石桂的心,说一半咽一半。
宋勉却是在外头走过的,一来一回也算是行过路途,想着容易,哪有这样碰巧的事儿,心里叹息一回,石桂的爹娘只怕是找不到了。
他不便传信回去,又告诉白大娘若是得着消息,往甜水镇的宋家捎个信来,必有重谢,白大娘连连摆手:“哪还要什么重谢,全了她一份孝心也是件功德。”心里头直念佛,菩萨若是真长眼,也隔不断她们母女情深。
四月里中了,关在屋里还只读书,经了一夏一秋,宋勉安下心来考举,八月初时下了场,等放了榜,果然中了,名次不坏,从此能领上一份癝米癝银,也算是有进项了。
跟着便是知县请吃席面,里头有个宋敬堂在,宋勉便不是主角,只作个陪衬,吃上一轮酒,送上些薄仪,还回金陵去。
族里的族长来请,宋勉原想推了不去,可宋敬堂要去,不仅去了,还冒了个三岁孩子出来,说是水灾里头救的,认作了义子,算是一项义举,是报到州府之中得了表彰的。
便这回他中不了举人,也还是孝廉,宋勉自来不是多口的,跟宋敬堂相交不深,这些事浑不在意,反是书僮庆余拿眼儿扫来望去,说那孩子的认的干娘,倒似跟二少爷有事。
宋勉只作不知,出来了七八个月,这番回去,也不知道石桂怎么样了,庆余看一眼叹一声:“少爷回去可别傻愣愣的说甚个要替那丫头赎的话。”
这一句处是点醒了宋勉,他怔怔出神,心里原来模模糊糊的想头一时清明起来,趁着他有了功名,倒有由头赎她出来了。
庆余恨不得自掌嘴巴,念了一轮佛祖菩萨,不论念几回,总还得回去,路上船上还念叨,让宋勉多想一想,讨个丫头甚时候不能讨要,非得这会儿,平白把自己给耽误了。
因为要回金陵去,宋敬堂便带了母亲妹妹一道去,带着女眷家什,行船便慢,宋勉心心念念,过了重阳这才回京。
家里早就接着信,派了人在码头上接应,宋勉东西少,却不能赶在主家前回府,跟着小轿车马一道回去,还回了至乐斋,东西还没放下,便使了庆余去打听石桂,递个信进去:“你赶紧着,我有话要说。”
庆余苦了一张脸没法子只得听命,找个小丫头子往里头递个话,哪知道打听出来石桂被撵到庄子上的话,庆余跌了腿儿:“这可了不得。”
把小丫头唬得一跳,眼见着一溜烟的跑了,在后头啐上一口:“哪个赶你不成。”原还想多叹两句,石桂才走没多久,后院里头众说纷芸。
石桂已经算得在叶氏跟前露脸了,就这样还说撵就撵,有人说是她手不干净,这论断在九月那儿最是深信,说她那会儿在表姑娘屋里头就爱偷东西,偏表姑娘疼她,只作看不见,为着她连身边的大丫头都发落了的。
还有的便说是春燕闹的鬼,她眼看着叶氏更宠爱石桂了,这才想了由头要把她撬走,往后嫁了人,才好回来当管事娘子,若有一个石桂料理,坑都被占了,再回来可不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