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宁博裕之前还对自己的推算谋划成竹在胸,此时的他却再也不敢说自己能揣摩圣心。
而纪家世代从商,对于官场上那些尔虞我诈,纪正则还不如宁博裕老辣,宁博裕尚还撑得住底气,纪正则却已经慌了神。
要论起实际的收益,纪家富贵泼天,并不是太在意皇商的那一笔进项,毕竟从先帝段熙文到当今段铭启,面对的都是被前周挥霍一空的国库和边关连年战火,为了筹措军饷,安抚百姓,又不能太过苛捐重税,天子都是习惯了百般省俭的。
但皇商这两个字,代表的却是商贾人家最高的荣耀。
能挂上一个皇商的招牌,意味着朝廷的信任和采纳。
而这两个字带来了多少荣誉和好处,如今无缘无故就被夺了去,也就意味着多大的羞辱。
凡是有点门路的商贾,都在偷偷打听缘由,纪正则苦不堪言,他哪里敢说是自己无意中得罪了靖王?
这样的消息一旦传出去,那比他实际货物中出了差错还更要命!
所以权衡之下,纪正则几乎是咬着牙对外宣称是他调配进京的绸缎中不慎混入了次品,被内务府查了出来,这才撸了招牌以示惩戒。
这样的说辞,虽然丢人,但却还能再图以后,总比让人知道他是招了靖王殿下的冷眼要强得多!
谁知这一事件才刚刚压了下去,连个喘息的时间都还没有,就又迎来了各处对纪家产业的严查!
但凡商贾,想要经营便利,多少都要打点大小官员,哪怕就是个普通小商铺,都还不免要给巡街的差人们塞点好处,又何况是纪家这样声名赫赫的富贾?
原本这江淮地带他平日里打点得早就足够,虽不敢说可以容他目无法纪,却也是大开方便之门,运送货物行路通关缴纳税金等等的,都是没少放纪家的水,可却就几乎是一夜之间,各处都对纪家不假辞色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