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青壮年时确曾励精图治、很有一番作为,是受到天下各部赞颂的一代贤君。但如今帝尧在位已经快八十年了,天下承平日久,他的年纪也大了。也许是晚年只想尽量图个安稳,只要天下看似太平,那些潜在的矛盾冲突只要不爆发,总能暂时安抚下去便好。
重辰、共工、九黎之间的紧张关系,帝尧心里不可能没数。但是这三方之间积怨已深,各种情况盘根错节,想彻底解决太难了,能维持住安稳即可,这也许就是帝尧的心思。但在重华看来,隐患迟早是要爆发的,这样却是将更大的难题留给了后人。
虎娃语气凝重道:“重华大人所称的大凶,有何指?”
重华缓缓道:“自古传说,太昊持规治国、神农持衡治国、轩辕持绳治国、少昊持矩治国、颛顼持权治国,实为何指?规矩画方圆、权衡论轻重,绳约定诸行之度,有礼法方有人世,令我等不复为蒙昧野民。”
说到这里他语气顿了顿,又抬手向周围划了个圈道:“我为天子使者,所谓公断,应依国中礼法裁论各方行止。此时此地放眼四望,皆是违规、越权、当受绳之举。非是他们故意将罪证放在眼前,而是积年至今早已自以为无事,难道不是国中之大凶?”
别人也许听不太懂这番话,但虎娃自能明白。重华是来为冲突公断的,首先就得指出谁都犯了什么错。可如今往周围看看,放眼全是罪证。虎娃也了解中华礼法,各部伯君是不允许蓄养私军的。
所谓私军,就是未获天子授权的情况下,自行武装操练的常备军队。中华各部享受封地的伯君,与接受天子册封的各属国之君,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在于此。
属国向天子表示臣服、接受册封,定立与天下各部以及其他各属国之间的盟约,但内部还是个相对独立的政权,有自己的军政体系,当然也拥有军队。
属国之所以有这种地位,因为它们几乎都位于荒凉偏远之地,是中华帝国控制不了或者无法直接统治的,而且几乎造成不了什么威胁。
只有巴国是一个例外,它强大而繁盛,远非其他属国能比。而除巴国之外所有的中华属国,无论是规模还是所在的地域,情况基本都和山水国、奉仙国差不多。正因如此,巴国一统后才会受到各方势力的特别关注。
但各部伯君的情况不同,他们享有的权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私人封地,二是其所统御的部族领地。私人封地可被继承也有可能被收回或者赐予他人,也是更广义的部族领地的一部分。伯君享受封地中各种出产的供养,同时管理部族内部事务。
至于部族之间将领地划分清楚,是为了避免因争夺权益归属而导致的冲突;另一方面,当真有冲突发生时,也便于清晰地裁断各方责任。这对于已开垦了千年、人口相对稠密的中原之地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各部族的生活区域早已交织在一起。
比如侯冈氏和济丘氏都是伯君,但他们在名义上并不直接拥有军队。侯冈氏与济丘氏族人曾因争夺水源发生冲突,那也只是村民械斗,并非军阵对战。后来裁定案件时,双方还是要跑到冲突所在辖境的城主府中解决。
沇城实际上被侯冈氏部族控制,而城廓拥有守备军阵。但城廓守备军阵规模有限,主要任务是维持境内治安,并无跨境征战之权。能调动城廓军阵的是城主,而城主名义上是天子任命、执行的是天子政令。
伯君能拥有的私人武装,就是其本人的亲卫,不同等级的伯君,所拥有的亲卫人数是有定制的。比如三等伯君,其亲卫规模不能超过一支完整的军阵。
只有在两种特殊的情况下,伯君才可以临时扩充军队:一是遭遇外敌入侵;二是接受天子征召。
假如是天子征召各部族大军,通常都有规模要求,比如指定哪个部族要出几支军阵,部族领地所在的城廓也会打开兵库提供军械。青壮族人放下农具拿起武器,经过整编操练之后便组成了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