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样做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弊病:
一来,不是人人都需要借贷。那些家中富裕, 不需借贷的农民朋友们,如果被硬摊派上“青苗贷”,那便是额外背上了一层利息负担。
二来,“青苗贷”由官府直接操作, 那么官府就既是“运动员”, 又是“裁判员”, 无人监管其做法是否合理。只要地方上的胥吏存了为己谋利的私心,好事便也能办成坏事。
明远将他对“青苗法”的理解向两位舅舅陈述了一番。舒承予和舒承厚都不是笨人,马上都听明白了。
舒承予拊掌笑道:“远哥是个读书明理的,见事就是明白。”
舒承厚却皱着眉:“可是连凤翔府的官吏都说不清这‘青苗贷’到底是为了什么。横渠镇上还好,知道我们在京兆府城有亲戚, 嘱托我们到府城来问。可是换到其它地方, 谁能像远哥说得这般明白?”
二舅的话顿时令明远陷入沉思——
很显然, 王安石的这次变法是“自上而下”的,因此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舒家两位舅舅的反应来看,民众对于“青苗法”的“劫富济贫本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接受度很低。
按照明远对于历史的了解,“青苗法”的推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王安石因此被指责为“与民争利”。如今在位的官家赵顼过世之后,“青苗法”便被很快废止。
怎么才能对眼下这种情况施加影响呢?
明远一时想不出,便打算明天见了薛绍彭之后,与薛衙内再讨论一回。
而舒家两位舅舅难得来京兆府,自然被舒氏娘子强留着住下来,要在长安城里多盘桓几天。
第二天,明远去请教了隔壁薛衙内,发现果然这“青苗贷”是在陕西路转运使李参早几年在京兆府一带首创,因为效果很成功,才被王安石采用,在全国推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