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时期的文人,能够提剑上马,能够镇压边关,能够以一个人之能力,统领数十万大军。
或许会有那种卓绝武将的出现,但是也会有文人在军中效力的。
而且当年大汉末年的那几位儒将,更是在具有文人气质的同时,又拥有武夫那种气魄。
而自大临建国以来,文官的地位就下降了很多。
哪怕很多人知道,治理一个国家光靠武将是行不通的,文武合作才能让国家兴盛,那么为什么大临太祖皇帝不待见文人?
原因有三:其一,那位太祖皇帝本来就是百姓出生,驰骋天下,打下江山都是武将的功劳,文人对他们来说太弱。没有文人发挥的机会。其二,在那位大临太祖的心里文人只会动动嘴皮子。
三,众所周知,孟子所主张最核心的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昏君暴君都比作“民贼”,倡导人人得而诛之。虽然那位大临的太祖皇帝是草根出身的皇帝,也很懂得体恤民情,但是一旦谁会危及他的皇位,他可以立马六亲不认。
史书上记载的那些内容不能说是没用,但是不可能是那么完全记述的。那位太宗皇帝的作用是很多,但是如果没有这位太祖皇帝在,恐怕大临的江山也没有那么容易被夺下来了。
对于孔克玄来说,大临的江山就是皇帝的江山。他是孔家后人,而作为孔子集大成者的孟子,本应该被他供奉为仅次于孔子,和曾子等人差不多的等级,却被避而不谈。
其实就是因为孟子的那一句,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大临对于官员的惩罚,是自先秦之后,少见的酷刑。完全不再有前朝那种“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管在不在君侧,都应公正对待。东汉郑玄注云:刑不尊大夫,不论愚贤者犯法,其犯法,则都应在有司惩处,皆在刑书。
大临对于官员的处理,太过于严厉了。按照他的身份,哪怕是他的妻子犯了那种谋逆的大罪,也不应该处以这种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