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十这天宜搬家,篾匠叔,石头叔,刘三高,三家齐搬,李君阁又是东家拉了拉一家,忙得一塌糊涂了。
三块招牌挂了起来,分别是“蛮溪竹坊”,“青珉玉坊”和“丰年斗碗”。
前两个好理解,后一个取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诗意。
老石头跟石头婶可没有良子那么讲究,啥都往新家搬,一个精美雅致的新木楼,愣是给重新布置成了村头寻常人家。
石头婶还报怨,猪圈没了,猪没法养了。
对对门篾匠叔家的院子,羡慕得不得了,但是到了自家这里,还是准备种上瓜果蔬菜。
对于石头婶这种思路,李君阁一时半会是改变不了的,只能等以后慢慢来了。
现在还是该忙婚礼。
从今天起王婆婆就开始拘着良子了,饭不能多吃,水不能多喝,吃的也清淡,这叫“饿嫁”,主要是怕新娘在婚礼那天活动较多,如果老是方便会影响婚礼的进度。
场面分两头,娘家一头,婆家一头。
娘家这边相对简单,主要是要备嫁妆,敲定送亲对伍,准备娘家早席。
婆家那边事情比较多,铺床,挂账,花霄,接亲,正酒,洞房都在这边,需要的人手有媒人公,媒人婆,接亲娘,抬礼人,旗手,锣手,伞手,轿夫,司仪,知客师,油厨班子……
李君阁一看单子:“王婆婆您这是要闹多大?怎么花轿都出来了?!”
王婆婆得瑟坏了:“这是阿音交代的,说有外国友人来调查民俗,要我弄一套全须全尾的民俗婚礼出来,这轿子我还是花了好大功夫才在柴房里掏出来的呢,好些年没用过,都压柴房最底下了!”
李君阁笑道:“那你要检查好哟,别到时候轿底通了,那就成元宵节划花船了!新娘子费鞋底子!”